重慶開設學前教育專業的職業學校名單有:重慶中意職業技術學校、重慶市梁平職業技術學校、重慶市北部新區職業學校、重慶市開縣巨龍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重慶工業管理職業學校、重慶江南職業學校、三峽聯合職業大學、重慶經濟建設職業技術學校等職業學校。

一、重慶開設學前教育專業的職業學校名單一覽表
序號 | 學校名稱 | 學校地址 |
1 | 重慶中意職業技術學校 | 重慶市萬州區長嶺鎮長嶺大道72號 |
2 | 重慶市梁平職業技術學校 | 重慶市梁平縣梁山鎮迎賓路502號附39號 |
3 | 重慶市北部新區職業學校 | 重慶北部新區人和街道吉樂大道216號 |
4 | 重慶市開縣巨龍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 云楓街道南山西路3號 |
5 | 重慶工業管理職業學校 | 巴南區渝南大道116號 |
6 | 重慶江南職業學校 | 重慶市江津區先鋒鎮 |
7 | 三峽聯合職業大學 | 重慶市巴南區東城大道588號 |
8 | 重慶經濟建設職業技術學校 | 重慶市渝北區回興長河村10號 |
二、重慶開設學前教育專業的職業學校簡介
1、重慶中意職業技術學校
重慶中意職業技術學校簡介
重慶中意職業技術學校是市級技工學校,全國中職學校代碼:307;學校坐落在萬州區五橋長嶺大道72號;為適應三峽庫區社會經濟發展新形勢,推動萬州區 “重慶第二大城市”建設,促進中職教育規?;?、規范化、集團化發展,我校努力創新中職教育模式,全力服務三峽庫區社會經濟建設。
重慶中意職業技術學校師資力量
學校坐落在國家級經濟開發區與五橋飛機場、長江大橋、宜萬鐵路毗鄰。學校環境有沒,教學樓、實驗樓、學生公寓、駕訓基地嶄新別致。學校占地面積60余畝,建筑面積27650平方米,擁有價值3000多萬元的設備設施,匯集教育家、書法家、中高級教師于一體的師資隊伍。學校以“實施成功教育,成就全體學生”為核心辦學理。
重慶中意職業技術學校辦學模式
“人性化、軍事化、企業化、民主化、科學化”的五化管理模式、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目標管理法、學生專業技能培養過關法、學生素質教育系統管理法、六類學生教育法、學生生活管理標準模式運行法等引領中職教育時代潮流的教育教學管理模式運行良好,效果突出,學校設立北京、上海、廣東、重慶多個就業辦事處,就業安置網絡覆蓋重慶、廣東、浙江、上海、北京等省市以及日本、新加坡、香港、阿聯酋等國家和地區。
2、重慶市梁平職業技術學校
重慶市梁平職業技術學校簡介
重慶市梁平職業技術學校位于梁平縣工業園區,占地50畝,是一所民辦職業學校,擁有服裝設計、計算機應用、汽車維修、保安、電子應用及幼教等10多個專業,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700余人。為了保障全縣產業發展,提供更多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梁平縣決定擴大該校規模,建成占地100余畝、在校學生規模達4000人的中職學校。
重慶市梁平職業技術學校教學設施
學校位年于梁平縣工業園區,占地60畝,依山傍水,綠樹環繞,環境優美,開設有服裝設計與工藝、機械與電子應用技術、計算機應用與網絡、現代企業管理與文秘、游戲開發與設計、國防與武術等十多個特色專業,液晶電腦、服裝、電子、武術等實習設施設備一應俱全。
重慶市梁平職業技術學校教學素質
學校武術等節目多次參加梁平縣春節聯歡晚會,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2010年學生參加全國學生征文大賽中榮獲二等獎。多名學生在重慶市技能大賽上榮獲三等獎。學校在辦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通過大量豐富多彩的活動和各類技能比賽、考核、鑒定培養學生專業特長,使學生在展示自我才華的同時增強自信,為適應社會鑄就人生輝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重慶市梁平職業技術學校就業方向
學校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技術為本位,面向市場,推行工學結合的辦學模式,與中興、惠普等數十家國內外知名企業建立了學生校外實習基地,歷屆畢業生全部被企業竟相聘用,其中500多名優秀學生被美國、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國際企業錄用,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社會效益,曾多次受到各級部門的嘉獎。
3、重慶市北部新區職業學校
重慶市北部新區職業學校簡介
學校位于北部新區人和吉樂大道,占地80余畝,建設有標準化的教室、公寓樓、完善的體育設施、現代化的電子閱覽室、圖書室、建筑施工基地、標準的客戶服務中心、機械加工中心、樓宇自動化設備測試中心、計算機網絡中心、民航貨運、航空票務等職業化實訓基地,是重慶地區規模最大的第三產業中、高級技能人才培養基地。
重慶市北部新區職業學校培養模式
學校堅持走校企結合道路,對學生全面實行訂單式培養模式。學校通過深入的市場調研和論證,掌握當前企業發展趨勢和人才需求情況后選定合作對象并與企業及用人單位簽訂了“訂單培養”協議和聯合辦學協議,教學模式采用“2+1”、“2+2”等,把學生實習與就業有機地聯系為一體,建立了育人、用人的緊密關系,已形成了一張成熟的就業網絡。
重慶市北部新區職業學校發展
隨著信息化產業的蓬勃發展和知識技術的不斷更新,企業對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終身型學習已經成為未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如何更好地促進學員就業、助推學員職業生涯的良性發展成為教育工作者始終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