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開設中餐烹飪與營養膳食專業的中職學校名單有:重慶彭水縣職業教育中心、重慶市開縣巨龍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武隆職業教育中心、涪陵第一職業中學校、重慶北碚職業教育中心、重慶旅游學校建勝分校、重慶巴南職業教育中心等中職學校。

一、重慶開設中餐烹飪與營養膳食專業的中職學校名單一覽表
序號 | 學校名稱 | 學校地址 |
1 | 重慶彭水縣職業教育中心 | 漢葭街道辦事處長灘壩村七組 |
2 | 重慶市開縣巨龍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 云楓街道南山西路3號 |
3 | 武隆職業教育中心 | 重慶市武隆縣巷口鎮建設東路65號 |
4 | 涪陵第一職業中學校 | 涪陵區高巖口北路90號 |
5 | 重慶北碚職業教育中心 | 北培區金華路200號 |
6 | 重慶旅游學校建勝分校 | 重慶市大渡口區西南新城中心 |
7 | 重慶巴南職業教育中心 | 巴南區龍洲灣街道尚文大道1233號 |
二、重慶開設中餐烹飪與營養膳食專業的中職學校簡介
1、重慶彭水縣職業教育中心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職業教育中心簡介
彭水縣北連石柱縣,東北接湖北省利川市,東連黔江區,東南接酉陽縣,南鄰貴州省沿河縣、務川縣,西南連貴州省道真縣,西連武隆縣,西北與豐都縣接壤。截止到2013年,彭水縣幅員面積3903平方公里,轄3街道18鎮18鄉。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彭水縣常住人口為545094人(戶籍人口69萬人)。有漢族、苗族、土家族、蒙古族、侗族等12個民族,是重慶市唯一以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職業教育中心地質地貌
彭水縣地質構造屬新華構造體系,位于渝鄂黔隆起帶向渝東中臺坳下降的斜坡上。晚侏羅系至晚白堊世間燕山旋回的寧鎮運動,以水平擠壓為主,形成老廠坪背斜、普子向斜、郁山背斜、桑柘坪向斜、筲箕灘背斜等規模巨大的北北東向褶皺及筲箕灘、七梁子沖斷層等伴生斷裂。第三紀開始的喜馬拉雅運動中,使縣境普遍間歇性而又不均衡抬升,造成郁山一馬武(石柱縣境)及太原、棣棠、三岔溪、諸佛、桐樓、大園、龍塘、彈子岍正斷層和火石埡、龍洋、大埡、石盤逆掩斷層以及筲箕灘沖斷層等,形成北北東向嶺谷相間的原始地貌。2、重慶市開縣巨龍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重慶市開縣巨龍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創辦于1997年,是開縣唯一一所經重慶市教委批準,擁有獨立自主產權,學歷教育、職業培訓與職業技能鑒定結合的民辦中等職業學校。
重慶市開縣巨龍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堅持“辦讓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辦對社會負責的職業學校”辦學宗旨。狠抓農村新生勞動力的培養,服務城鄉統籌發展;移民就業培訓,服務庫區移民;轉崗培訓和技能提升培訓,服務再就業和創業。
重慶市開縣巨龍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建校12年來,累計培訓3萬多人。實現98%就業和95%穩定就業。專業對口就業率95%,家長學生滿意率95%。堅持“跟蹤指導六年”的就業服務原則,推行駐廠就業指導員制度。
幫助學生解決工作中的困惑。學校先后被市縣有關部門確定為“境外勞務輸出培訓基地”,“移民培訓基地”、“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扶貧培訓基地”、“城鎮下崗職中再就業培訓基地”。
重慶市開縣巨龍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子技術專業獲得重慶市移民品牌稱號,2007年獲得扶貧基地校學生就業安置第一名。
3、武隆職業教育中心
武隆縣職業教育中心的前身是創建于1958年的武隆縣師范學校,1991年更名為武隆縣成人中等專業學校,2001年轉型為武隆縣職業教育中心,2011年掛牌“重慶武隆旅游學校”。2007年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命名為“重慶市重點中等職業學校”,2011年由國家教育部命名為“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
武隆縣職業教育中心現有中職學生近5000人,90余個教學班;教職工186人,專任教師151人,外聘行業骨干20余人;學校占地100余畝,校舍建筑面積5萬余平方米;開設有旅游、計算機、機電電子、升學4個類別20余個專業;配置專業實作實訓室80余間,設備2000余套件。
武隆縣職業教育中心在各級黨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緊緊抓住“解決民生”和“服務發展”兩大主題,始終堅持“旅游富民、工業強縣”發展戰略;努力踐行“培養一個學生、致富一個家庭、辦好一所學校、振興一方經濟”的辦學理念,“服務學生、服務地方、服務就業”的辦學宗旨;努力踐行“校校聯合、校企合作、產教結合、園?;?rdquo;的辦學模式,“懂規矩、有技術、能吃苦、敢創業”的培養目標;努力踐行“一式三化”(即封閉式,企業化、軍隊化、人性化)的德育管理模式,“目標教學、教考分離”的教學管理模式,“兩集合、一過關、一巡查”的實訓管理模式,“專業對口、行業高端、就業跟蹤、事業有成”的就業管理模式;在招生、德育、教學、實訓、就業、科研等方面大膽改革創新,全面展開教育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