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讀中專學校有用嗎?當然是有用的,中專學習三年,可以參加高考考取大專學院和本科學校,只要你夠努力一樣有大學讀,在中專出彩的學生有很多的。只要不放棄,任何地方都可以是你的舞臺,最怕的就是那種不努力的學生,到處嚷嚷學啥都沒用。

陜西讀中專學校有用嗎
當然有用。很多家長和學生對中專的誤解也挺大的,覺得就在技校讀三年,最后混一個畢業證 啥也沒學習到。不管普高還是職高,學生都會分為兩大群體,1是努力學習不辜負自己喜歡的,不辜負父母的期望,這樣的學生天天壓力也挺大的,思想也比較成熟。2是不學習覺得累,混三年算了。專業課也不學,文化課已經很差了 。中專學習三年,可以參加高考考取大專學院和本科學校,只要你夠努力一樣有大學讀,在中專出彩的學生有很多的。
學歷很重要,有機會就去學習,不要看不起中專,你中專上了,能上大專,上了大專,你有機會專升本,升了本之后,你有機會繼續考研讀博,不比別人差。但是,這一切的一切取決于你自己,你自己愿意為自己的未來而奮斗,那才是最美好的,你看到別人體驗過那些什么電子廠打工,做過那些苦活累活,你應該知道上學其實是件輕松事。
專家:所學即所愛,不再是只有上高中讀本科才有發展前途
如果讓一部分在職業教育體系的學生重回到普通教育體系會怎樣?
“他們很可能將是排在后面的那一部分。”石偉平認為,教育需要因材施教。
“職業教育發展好了,能夠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成長成才路徑,并有效分流高考升學的壓力,避免‘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現象,為深化教育改革創造更好的條件。”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示。
石偉平欣喜地看到,周圍的人正在慢慢接受職業教育。“我熟識的一位名教授其孫子就在職業學校學習珠寶設計,孩子學習還可以,但非常喜歡這個專業,就選擇去了職業學校。所學即是所愛,現在還沒畢業,就有不少單位聯系他。”石偉平表示,對學習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而言,在職業學校尋求適合自身的發展契機,可能是更理性的選擇。
“進入學校,我才發現職業教育別有洞天,為我打開了另一片天地。這里不再是以語、數、英的成績作為評價‘好學生’的標準,我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課外活動不再是不務正業,這一切讓我重拾自信。”并非標準“好學生”的張云軼在這里實現了翻轉。
兩相比較,張云軼深有感觸。“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方式完全不同,一個是著重培養文化知識,一個是著重培養技術技能。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類型,無所謂孰優孰劣,都是社會發展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專業研究十分重要,但是沒有人去實施,一切也只能是空中樓閣。”
“我們學校有一部分學生的中考分數是可以升普高的,但他們選擇了讀我們學校,選擇了讀自己熱愛的專業。同時,他們之中也有相當一部分計劃三年后考高職繼續深造。”廣東中山沙溪理工學校副校長盧永輝告訴記者,目前,與普通教育并行并列的“中職—高職???mdash;應用型本科—專業碩士”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正在建立,以此來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對不同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需要。
從小就喜歡拆拆裝裝,成績還不錯的張奕康為了減輕家里的經濟負擔,在初中畢業之后選擇了“3+2”中高職銜接進入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就讀。在這里,他遇到與他有類似經歷的同學,但印象更深刻的是有學長參加國內外比賽,并且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哪個環境都不缺乏優秀的人,只是取決你努不努力。”張奕康說。
對張奕康而言,中職與初中的學習,不同之處是減少了地理、歷史、化學和生物課,迎來的是電工基礎、電子技術和其他專業知識,有了更多的實操,學習了怎么去搭建電路,怎么去繪制電路板,怎么去使用控制自動化設備。
像學長一樣,張奕康也參加了許多比賽,一步步從廣東省的比賽到全國的比賽,并獲得全國比賽的一等獎。“比賽時見到了許多優秀的參賽選手,技術永遠在進步,獲得了一兩次獎項還不夠,還得在接下來的時間繼續提升自己。”入職后的張奕康很清楚自己日后的發展,“就是繼續提升自己,能夠接觸到更深層次的專業領域。這也是我現在工作所做的事,設備制造與研發,為公司提高效益。”
“職業教育‘類型教育’地位的確立,意味著在政策制定上為職業教育開啟‘綠燈’。”盧永輝進一步解釋:“一部分初中畢業后去讀中職,并不是所謂的‘分流’,而是根據實際情況和自身興趣愛好做出的慎重選擇。過去參照普通教育的發展模式將得到根本性的改變,不再是只有上普通高中、讀本科才有發展前途。”
隨著職業教育受到國家的變革和重視,越來越多的家長和學生接受了職業教育,有的學生文化課就是不好,但是操作能力就很強,教育從來講的都是因材施教,不是所有的學生都適合坐在教室里面聽老師講課,那是最公正的方式,卻不是適合每一個學生,有的學生在某些方面是很有天分的,既然發現了,就不要埋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