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科技職業學院靠譜嗎 教學質量如何?相比很多正在擇校的同學都很想了解,下面將為你詳細介紹,同學們可以參考一下。

學校簡介
無錫科技職業學院坐落于江蘇省無錫市國家高新區,創辦于2003年,是經國家教育部備案、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由無錫市人民政府主辦、無錫市人民政府新區管理委員會承辦的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技術學院。
辦學規模
學院現有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學生7200余人,學院現設有人工智能學院、智能制造學院、物聯網技術學院、商學院(空港物流學院)、數字藝術學院、文化旅游學院、基礎部、海外教育學院、人文素質教育中心、創新創業學院十個二級學院(部)。
學校擁有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智能制造、空港物流、數字藝術、文化旅游六大專業群。對接無錫高新區“以新興產業為先導、先進制造業為主體、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戰略布局,共設置33個專業,全部與無錫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精準對接,形成了工、理、文、藝并行發展的專業格局,建有校內實踐基地40個、校外實訓基地208家,其中包括教育部工業機器人應用人才培養中心、中央財政支持的實訓基地、省財政支持的實訓基地、省高等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實訓平臺、省高職院校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等高水平平臺,引進了尚德太陽能、阿斯利康等著名企業“教學工場”。
學校占地面積391 畝,建筑面積22.87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6億元。學院通過校企共建等形式,建設各類實驗實訓室87個,引進了尚德太陽能光伏組件、阿斯利康自動化制藥等3條企業援建生產線,構建“教學工場”;圖書館總面積12000平方米,擁有紙質圖書63萬冊,100萬冊電子型、數字型文獻信息資源,閱覽座位1000個;建立了覆蓋全院的計算機網絡,截止2015年全院已有10000多個網絡信息接入點。
建院以來,學院堅持“立足新區、面向無錫、服務長三角”的辦學定位,依托無錫高新區雄厚的產業、人才、技術背景,大膽實踐“政府主導、學院主體、企業主動”的辦學體制,政產學研“四位一體”的運行機制,使學院的建設和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周邊環境
無錫科技職業學院地處江蘇省無錫市無錫新區。學校周圍有眾多企業,為學生提供便利的實習環境。無錫新區的綜合實力在全國54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中名列前茅,無錫新區的光伏新能源產業園、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產業園、傳感網創新示范區、創意文化產業園、生命科技園、臨空總部經濟園、機電動力裝備產業園(軌道交通產業園)等眾多的科技園區,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等45所國內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在錫機構,200多家研發機構,2000多家科技企業(其中世界500強企業90多家),為學院推進政產學研合作、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了堅實的平臺和廣闊的空間。
學校始終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秉持“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才培養觀,致力于學生個性化發展指導和未來大國工匠培養,依托無錫高新區雄厚的產業、人才、技術背景,深化“創新驅動、區校一體、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牽頭組建了全國移動互聯和機器人職教集團、全國“物聯網和智能互聯產教協同育人聯盟”和無錫市服務外包職教集團,與大型骨干企業共建企業學院,打造協同育人、協同創新的優勢載體,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區校一體化育人”的新吳模式。建校16年來已經為國家培養了3萬余名高技能人才,畢業生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8%以上,服務地方和區域就業率達78%,連續多年獲“江蘇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辦學條件
無錫科技職業學院,總面積約420多畝,建筑面積約25萬平方米,總投資5億元人民幣。學院環境優美,設有配套一流的教學樓、科技樓、實驗實訓樓、圖書館、學生公寓、商業娛樂中心以及配套的校園網軟件設施。
學校著力打造專兼職相結合的“雙師”專業教學團隊,現有校內外專兼職教師539人,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比例為70.4%,具有高級職稱比例為37.64%,“雙師”素質比例為86.21%。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聘請80余名企業海歸博士、行業精英、企業技術專家擔任學校產業教授,打造了校企“混編式”教學團隊?,F有全日制在校生近7200余名。
人工智能學院、智能制造學院、物聯網技術學院、商學院(空港物流學院)、數字藝術學院、文化旅游學院、基礎部、海外教育學院、人文素質教育中心、創新創業學院十個二級學院(部)。共58個專業(含方向),擁有應用電子技術1個省級特色專業,軟件技術和模具設計與制造2個市級示范專業 。在專業建設上,學院堅持“三新”原則,即新產業、新領域、新技術,把打造學生就業力、提高學生就業率的工作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五年,學院在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和全省高校英語應用能力A、B級考試中,合格率分別保持在95%以上,超過同類學院的平均水平。學院2006年以來就業率均達99%以上。
辦學思想
無錫科技職業學院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高技能人才為根本任務,追蹤高新技術發展前沿,緊跟企業人才需求實際,實行產學結合,加強與企業、行業的交流合作,建立穩定的校外實驗、實習、實訓基地,建立人力資源培訓基地,為企業服務提供智力支撐,實現校企的無縫鏈接。同時不斷鞏固和發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成果,加大國際教育合作的力度。